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学案第1页

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一、"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

  前者是中国哲学发展中形成的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知易行难"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了解比较容易,但行动、落实起来就比较困难。这一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明末清初日益深入人心,它在促使人的实践活动、推进人的行动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又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往往对革命事业造成较大的危害。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提出的认识论观点。他认为,人们的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广泛的,也是极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却很难。孙中山的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的"知易行难"说造成革命党人忽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危害而提出的。它的提出,对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避免"行"的盲目性,提高"行"的自觉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1.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又被称为"民族革命"。首先要注意"排满"不是指排斥整个满族,而是要推翻清政府。注意两点:①这里的"民族主义"不是汉族的民族主义,应该看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民族主义的目的。②民族主义的任务是要推翻清朝政府。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推翻清政府是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则是目的。

  在近代要不要支持一个政府,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政府能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侵略和反封建两大任务。

  中国人民曾经希望清政府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不仅不能完成这两大任务,甚至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具。所以民族主义的提出,是将清政府作为首要打击的对象,把推翻清朝统治看成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前提。说明革命派比改良派和义和团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清政府是当时中国发展的最首要的障碍,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当时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们不可能将帝国主义作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反侵略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又被称为"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民族革命的继续。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这是因为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才能确定政权的性质。任何阶级,只有掌握政权,才能将自己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的法律、政策来建立有利于本阶级的统治秩序,保护本阶级的利益。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革命胜利后由谁来掌握政权以及如何组织政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国体和政体问题。

  3.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资产阶级可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是因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虽然从政治上解决了反封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包含经济上的反封建内容。而民生主义,正是孙中山试图从经济上反封建的设想。

民生主义试图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按照民生主义的观点,核定地价以后,虽然国家不会立刻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也不会强制没收地主的土地,但是由于核定地价以后的土地增值并不归土地所有者占有,所以以后土地所有者通过土地获得的收益增长遭到极大的限制,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经济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者获利暴增的问题。因此,民生主义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土地获得的利益将被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