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

课题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以折线统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怍用,体会数学与生活买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

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关于统计知识,我们已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一~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复习条形统计图。

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的第1张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问:这是什么?(一张条形统计图)

追问:根据这幅条形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从图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交流时,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2)认识折线统计图。

①师引出折线统计图:刚才这幅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

②观察、比较、交流,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上面的两幅统计图,想一想例1提出的问题:(1)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思考上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反馈预设:

生1: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是用描点连线的方法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2:条件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是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生3:根据这张折线统计图,发现从2006年至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总体趋势是增加。

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例1折线统计图,教师归纳: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如例1中1个单位长度表示1万人),根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教师指着图说),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沉。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j页"做一做"。

(1)教学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认真读题,指名说一说从"做一做"的统计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做一做"的统计图中,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多少?(10厘米)

接着教师边示范画图边讲解,学生跟着画,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①按照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

教师强调:描点时要根据数量找位置。

②再用线段将各个点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强凋:要按点的先后顺序依次连接起来。

(2)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作出判断。

出示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陈东o岁到1岁长得最快,长了24厘米。

(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并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预测性的问题,如你能预测陈东11岁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1.第1题:先指名说一说这幅折线统计图的1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题中的3个问题。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第(3)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呈现什么变化趋势,并鼓励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3.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身高数据,利用方格纸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生完成制图练习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你认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

1.画图时先描点,再连线,描点时要注意描准位最。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五、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