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二 鱼书 教案(2)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二 鱼书 教案(2)第1页

《鱼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三)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识记与书信相关的常识。

2、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议论散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有过写信、收信或是读过一些名人书信的经历吗?有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一下。看来不少同学和书信有过亲密的接触,享受过书信带来的精神润泽。

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已延续了几千年了,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鸿雁传情,双鲤传书的佳话。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收到亲人的信件是多么高兴的事,从杜甫的《春望》中有关书信的名句中可以看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中道出了当时人们对时局的关注、对亲人的牵挂、对信使的期盼。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可能你还会让你有想提笔写信的渴求和行动呢!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手写书信却离现代人渐行渐远。有人甚至感慨:"现在谁还写信啊!"人们在享用科学带给我们的快捷与方便时,也同时失去了写信与读信的那种心理享受,情感快乐。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不妨再拿起笔来,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传递,而是跃然纸上,也许更能触动收信人的心灵,体验"家书抵万金"的美好感觉。因为,手写书信中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所浸染的那份深情,是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柯灵 (1909 - 2000) ,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 1926 年在上海 ( 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 ( 织布的妇人 ) 而步人文坛。 1941 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 ( 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 《夜店》 ( 后改编成电影 ) ,有广泛影响。 1948 年到香港文汇报社工作。 1949 年回到上海,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 { 文汇报 ) 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 长、 ( 大众电影 ) 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