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6《逍遥游》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
语文:2.6《逍遥游》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第1页

  《逍遥游》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二.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注意字音

鲲( ) 抟( ) 坳( ) 蜩( )  

决( )起而飞 抢( )   小知( )     

斥鴳( )     数数( )然 泠( )然.

2.疏通.积累

写出通假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