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学案第1页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海因里希·伯尔 简历

1917年12月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1985年逝世。 作品 长篇小说《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亚当,你到过哪里?》《......一声没吭》《无主之家》《九点半钟的台球》《小丑之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评价 德国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家",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背景扫描]

  20世纪50年代,伯尔成为世界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比以前广阔得多,深刻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正常、不公正的现象,《在桥边》就属于这类作品。

  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伯尔,在此篇小说中无一字正面提到战争,但对战后德国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予以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常识积累]

  1.废墟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开始了在废墟上的生活,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上开始的。他们既要与世界文学接轨,又要立足于传统。这时成长了一代青年作家,他们提出德国文学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也叫"战后文学"。"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文学重于内容,遭受战争痛苦的人勇敢地拿起笔,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诉诸笔端,用几乎是僵硬的语言把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特别。如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格拉斯的《铁皮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