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
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第1页

知识清单 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

  一、官职名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逐渐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二、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