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复习学案(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
高二历史复习学案(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第1页

高二历史复习学案(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复习专题九 戊戌变法 授课时间 课时 1 主备人 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与学法 【课前诊断】

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2.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 )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4.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w.w.w.302edu.c.o.m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D.帝国主义的破坏

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三权分立制 D.君民共主制

7.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的是( )

①俄国幕剧 ②日本 ③中国 ④埃及

A.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w.w.w.302edu.c.o.m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10、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识疏理】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2)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措施 除旧 布新 政治方面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 经济方面 裁撤驿站等旧机构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办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方面 裁汰绿营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堂,选派留学生。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重难点突破】w.w.w.302edu.c.o.m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地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

(2)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典型例题】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3)具体措施

明治维新: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戊戌变法: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戊戌变法: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

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戊戌变法:传统思想文化要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巩固练习】

1、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持维新派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维护清王朝统治

2、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w.w.w.302edu.c.o.m

A.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B.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3、(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4、"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5、(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6、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8、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9、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w.w.w.302edu.c.o.m

11、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1)思想主张:中国维新思想要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2)不同作用: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3)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