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选修3-4 2.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案(4)
2019-2020学年度教科版选修3-4 2.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案(4)第1页

 单元教案或课时教案

课题 2.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案编号 课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课时 1 授课时间 授课人 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 内容分析 本节是教科版选修3-4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振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查阅资料。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

2.能区分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什么是机械波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勇于表达的习惯和用科学语言严谨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教学资源 长跳绳、波动演示箱、丝带、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flash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讲授 板书设计 2.1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横波、纵波

3、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是能量,还可以传递信息,质点不"随波逐流"。

教学环节

所需时间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反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分钟

8分钟

8分钟

约3分钟

约2分钟

约5分钟 情景导入

[演示]抖动长跳绳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跳绳上传播。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新授课

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拨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演示]敲击音叉,听到声音,这是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指明,虽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观存在,也是疏密相间的波形)

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实验探索]

实验目的:探索波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规律

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每两人一条丝带(60cm左右),观察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将丝带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手持另一端沿水平桌面抖动,在丝带上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向另一端传播。

(2)、在丝带上每隔大约2~3cm用墨水染上一个点,代表丝带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观察丝带上的质点依次被带动着振动起来,振动沿丝带传播开去,在丝带上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二),波动演示器上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注意观察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顺序)

形状如这种波叫做横波,即v传⊥ v振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实验(三),观察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拨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2)、在弹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红布条,代表弹簧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

实验(四),观察波动演示器上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做疏部。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①不论横波还是纵波,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因此,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而不是介质本身。

②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传来的。因此:波是传递 能量 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传递信息。

组织学生感受机械波的传播

本节总结

引导学生看笔记和课本,总结本节所学和收获。

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讨论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

①波源,②介质。(为研究波的形成奠定基础)

 思考,讨论

①思考:丝带的一端振动后,为什么后面的质点能被带动着运动起来?如果将丝带剪断,后面的质点还能运动吗?

②分析: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

③观察丝带上的质点是否随波向远处迁移?

学生注意观察各个质点的运动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方向,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记笔记

学生注意观察各个质点的运动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红布条是否随波迁移?说明了什么?

②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注意观察各个质点的运动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讨论四次实验结论,记笔记。

找一排学生演示机械波各个质点的振动。

总结、理解机械波形成的过程和传播特点。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获得的结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类比丝带上波产生的分析方法,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机械波的理解。

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