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1)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1)第1页



课 题: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

标 1.知识目标 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 重点: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难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 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

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因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设疑自探

预设问题: 1.本文的结构? 2.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

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5.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下面大家默读课文,根据自探提示自学文本。

三、解疑合探

下面大家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上问题,然后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l)"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

绿"和"怀绿"。

l.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

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

攀缘、舒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

"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

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绿(14段)

(1)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2)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

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3)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

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4)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

着"渐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5)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

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凶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

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四、质疑再探

文章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同学之间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明确:

(1)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

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1.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2.(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五、运用拓展 请学生自己试着出一道练习题,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 展示典型习题,师生共同解决。

 结束语: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补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