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第1页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作为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醉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有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刻骨铭心地坚守,也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因为一个人的坚守但终究势单力薄而面目全非,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亡羊补牢,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而这个人就是你--梁思成。

  

  

美字体 青 锁 朗 晨 光 尘 六 幕 紫 渊 回 斗 极 瑞 辑 三 阶

赏美文 建筑为了什么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

  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然而杨廷宝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