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 学案(1)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 学案(1)第1页

《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学案

编制:程文柱 使用班级(9、10)姓名________组别______审核:______时间:2、15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2、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法:先用序号标明段落,圈出重点字词,查准字音词义,勾画出关键句。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肖洛霍夫,________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了1965年________________文学奖。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苏联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 诺贝尔

2、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

狙击( )瓦砾( )嗜好( )一撮盐( )胡诌( )梗概( ) 邂逅( ) 刹那( ) 窒闷( ) 塞车( ) 塞责( )边塞( )活塞( )堵塞( )哄骗( )哄堂大笑( )起哄( )粘住( )粘稠( )翘首( ) 翘尾巴( )

二、整体感知:

1、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有哪些遭遇?他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物:索科洛夫

遭遇及情感变化:受伤被俘(痛苦)→成功逃亡(惊喜)→妻女炸死(痛苦)→找到儿子(惊喜)→儿子牺牲(痛苦)→领养孤儿(惊喜)→遭遇车祸(痛苦)

2、从索科洛夫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并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小说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告诫我们要关爱生命、珍惜和平。

4、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人称?有何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而且较为客观。(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课内阅读(阅读节选部分第12~17段,回答1-3题):

1、文章对凡尼亚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纯真、可爱)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战争孤儿,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孩子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2、在幼小的凡尼亚脸上不协调地出现"沉默""打量"和"叹气"这类成人的神态动作,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这样写,意在表现战争孤儿流浪漂泊,过早接触人世痛苦的境况

3、"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