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1 窦娥冤
【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1 窦娥冤第1页

集宁一中教学设计(高C语文)

课 题: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

标 1.知识目标 走进作品,合作探讨《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了解元杂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元杂剧的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重点:合作探讨《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l、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2、介绍元杂刷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l)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楔子,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

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人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人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

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二、设疑自探

1、梳理故事情节?

2、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

3、分析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三、解疑合探

l、故事情节

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一折:

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 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

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筹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早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位受冤枉的女性窦娥,那么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昵?

2、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

(l)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

(2)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是一个善良、安分守己、刚强、孝顺的女子,但最终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错?

3、分析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l)张驴儿父子,他们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

(2)楚州太守桃杌,他是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3)庸医赛卢医,他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

(4)其父窦天章他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四、质疑再探

问题1:从上面的分析看,当时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1)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

所以造成窦娥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黑暗社会。

问题2: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的?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⑧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五、拓展运用

练习:

1、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有时也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

B.云,指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唱,指歌唱;科,指唱、白以外的一般动作、舞蹈动作、武打动作和角色的表情。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卜儿,老年妇女;净,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仙侣、点绛唇、混江龙等均是曲牌

名。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答案:D。仙吕是宫调名不是曲牌名: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2.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11)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11)

答案:A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元代社会背景

元朝统一全国入主中原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政治黑暗、吏治腐败。

史载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仅京师一地就发现犯脏罪的官吏达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审理冤狱五千一百七十事。这些骇人听闻的数字是《窦娥冤》"冤"字的重要背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着力于书写普通人的命运,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蒙古贵族对我们中国的残酷统治《窦娥冤》悲剧的出现,统治的腐朽

造就出的一幕幕惨剧反映了其吃人的社会本质,同时也让我们在悲剧的氛围里了解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黑暗社会的产物。她的死.一是由于社会恶势力的直接迫害,二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贪官污吏的残暴,三是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命运的重要根源。透过屈死的窦娥,我们看到作者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从这个意义上讲,《窦娥冤》无疑是我们认识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所谓管窥一豹,透过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已经不难想象元代社会腐朽反动落后与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二、设疑自探

1、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

2、在古代人的意识里,被看做是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是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了昵?

3、窦娥的控诉难道只是对天地的一种简单的斥骂?那么你从赴法场中读出了主人公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营造这种效果的?

4、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

5、向天地发誓愿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是否自相矛盾?

6、 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自探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纲,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在书上做好标记,不确定的问题留待合待解决。

三、解疑合探

对照自探提纲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1、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

可分为三个场景: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2、在古代人的意识里,被看做是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

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了呢?

3、明确: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把矛头就指向了天地。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集中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窦娥的控诉难道只是对天地的一种简单的斥骂?

不是,这里的"天""地"应该是封建统治者,所以窦娥的控诉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是窦娥承受深重冤屈后的觉醒。

情感:"怨"艺术手法:对偶、对比、呼告等,不仅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倒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4、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

①血溅白练 运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②六月飞雪 运用了"六月飞霜"的典故,她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③亢早三年 运用了"尔海孝妇"的典故,她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5、向天地发誓愿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是否自相矛盾?

明确:是自相矛盾。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

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其实,这疋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四、质疑再探

l、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

性格:善良、孝顺

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

2、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能否交换一下顺序?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3、《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分析点拨:(请找出体现中心的点睛之笔)

"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止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 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这千古奇冤的社会根源。

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五、拓展运用

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补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