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1 1.8 电容器的电容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1    1.8 电容器的电容   教学设计第1页

《电容器的电容》

一、教材分析

  《电容器的电容》是属于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8节内容。

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电气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电容器需要涉及的电势差、电荷量等知识,同时也基本掌握了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形成的方法研究电容器,探究电容概念的内涵。

  电容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电容又是一个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引出这一比值的关键,学生知道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是定的,而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其比值能反映电容器本身的性质。

  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又一难点,在引导学生做好教 书中的演示实验的前提下,由定性实验到定量探究是突破该难点的好办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也更易于接受。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概念形成课,主要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开展教学。先让学生观察电容器放电现象,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为学生了解电容器的作用做铺垫。再通过自制电容器让学生体验"触电"感觉,感受电容器的储电作用给学生一种真实的体验与认识,并由学生通过观察自制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构造,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中灵敏电容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定性了解充、放电过程的特征;由于电容器的充、放电时间极短,学生只能观察电流计指针有无偏转,以及偏转角度的变化,但对于固定电容器储存的电量与电压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采用课本中的实验无法达到这一目的,根据这一实验就得出电量与电压的比值为定值不能令学生信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本节课进一步用电流传感器代替电流计,与学生共同实验,再次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说明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得到的实验现象是相同的,但实验的精度不一样,借助电流传感器可以较好地显示电容器充、放电的短暂过程,并通过电脑输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图,借助数学工具积分的方法通过电脑直接求出电量。学生通过这一实验,直观形象的建立了充、放电暂态过程,也解决了指针偏转后是自由返回,还是充、放电有约束式返回。尤其是可以通过电脑处理数据,运用图表功能直接快速描点,便于学生观察,并很容易得出定值电容的电压与电量的线性关系。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明白"电容"概念的内涵及其物理意义,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突破难点作了前期铺垫。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定性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亲历电容概念形成的过程,递进式感悟,从而理解电容的概念,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