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3.9说木叶 第二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3.9说木叶 第二课时 教案第1页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说木叶 三维目标 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重点目标 难点目标 导入示标 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学做思二: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学做思三: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