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5.1《意识的本质》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5.1《意识的本质》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意识的本质》教案

班级 高二(11)班 学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任课教师 课题 意识的本质 讲课时间 2011年9月21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理解: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运用: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会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去分析相关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以讲授法为主,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 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意识的产生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型 新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第四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与物质相对应而存在的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由此引出意识。再请学生列举一些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由此引出本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首先就要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起源是什么?那么意识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多媒体放映四幅图片:水滴石穿、含羞草的变化、蜘蛛织网、信鸽传信。从四幅图片引出对无机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和人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和现象举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物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物质 水滴石穿 低等生物 刺激感应性 细胞膜 含羞草的变化 高等动物 感觉、心理 大脑 蜘蛛织网、信鸽传信 人 意识 人脑 苹果与万有引力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里,一切物质,不论是有没有生命的,都会有一些反应特性,比方说,像水滴石穿。还有低等生物会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的应激反应,含羞草被碰到之后就会把叶子收起来,还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它们和意识是什么关系?没有这些反应特性和反应形式,意识能不能产生呢?

  给5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反应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没有前面的环节,那么后面的环节就不会有了。换句话说,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环节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生物的反应形式,包括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因此,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将同类事物进行分析对比,提高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类意识可以说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使得人类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区分开来呢?现在我们来看下一个活动探究。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人类演化过程"图片,提出问题:从古猿向人发展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着关键作用?请学生回答,由此引出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多媒体放映材料:小王子的故事。据记载,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时才被释放出来,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还不如类人猿。

  请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王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多媒体播放:黑猩猩灭火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动物会不会有意识?由此对上面知识进行巩固。

(1)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由于劳动能力增强,食物来源的丰富,摄取的养料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也使得脑髓得到了丰富的营养,这就为猿猴脑进化成为人脑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而人脑的形成,是促进了人类的思考。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人类是群居动物,劳动也是要合作的,这就需要交流,交流的就需要语言?随着人类的劳动越来越复杂,人类的交流渐渐从像动物那样简单的鸣叫声,发展成为有音节的语言,这就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而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能够用词语来概括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这就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所以,我们综合刚才的两点,一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生物的反应形式则是意识产生的前提。二是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我们说过,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刺激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事物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教师在黑猩猩故事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无论动物多么聪明也不会有意识呢?人脑与动物的大脑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首先,从重量上看,人脑的重量远远超过了动物脑。其次,从构成来看,人类大脑皮层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动物脑。动物脑在复杂性上是无法超过人脑的。这就决定了动物脑机能是无法赶上人脑的水平。

  1、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多媒体展示狗分泌唾液的图片和"望梅止渴"的故事,提出问题: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由此引出意识的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这是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的本质的。

  三、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放映"龙有九似"的故事,提出问题:"龙"的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由此引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请学生思考: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错误的意识是否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结合"指鹿为马"的故事分析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多媒体放映图片:少女与老人,分析得出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换句话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一句话记一下。

四、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六、作业设计

请学生课后做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