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案第1页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同步解读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2.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3. 明清时期两大商帮(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商帮 徽商 晋商 三个

不同

阶段

比较 起家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盐业致富 发展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兴盛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相同

之处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诗人王建的诗《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 犹自笙歌彻晓闻。"

  设置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反映古代商业发展的诗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古代商业的距离。)

核心素养聚焦

1.学习本课应注意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从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从都会、"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