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三台县百顷小学 杨洪斌
一、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巴黎街头的故事:中午,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在街头乞讨,他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著名的诗人让•彼浩勒在他的木牌上加了一句话"春天到了,可是",经这句诗一般的语言的衬托,不幸的人更加不幸,从而唤起人们对老人的无限同情,说明恰当的使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抓住"春天到了,可是......"这些拨动人心的话语,学生适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文本对话,从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关心、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感受语言的魅力。
2、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体会魅力语言的感染力。
3、技能目标: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了"春天到了,可是"以后的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四、教法应用:
1、朗读感悟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在教学时,抓住让•彼浩勒添字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学生分小组读一读,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展示给大家,还课堂于学生。
2、创设情境,激起共鸣。通过朗读,创设情境,体会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老人的不幸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之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五、教学媒体应用:自制PPT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唐伯虎趣味语言故事导入。
出示趣味故事课件,揭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自由读读课文,把你认为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话用横线把它画下来。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3、过渡:原来木牌上写的是什么呢?
4、出示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
5、引导学生比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