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 自读文本(鲁人版(08版))
必修2: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 自读文本(鲁人版(08版))第1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导学

导学目标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导学重点、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

  (5)作者由仆碑得出的感慨句是________。

2.解释加粗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