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教版必修四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⑴ 识记: 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⑵ 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⑶ 运用 :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三、学法指导:讨论法 探究法 讲授法

四、导入新课:

  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有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思考:此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基础梳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 客观世界的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 、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