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学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学案第1页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博览群书。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有《陈伯玉集》。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二、诗词故事

  碎琴求名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郡。(《唐诗纪事》)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金樽/对/绮。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