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故都的秋(新人教版(07版))
必修2:故都的秋(新人教版(07版))第2页

(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师生讨论)

(师归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

(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

(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师)假如你就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生)悲凉,清静......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齐背:

(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本文虽然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再品读一回3至11段。(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净、悲凉的秋味)(生)读。

(师)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生讨论)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师)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师)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