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3 祝福 学案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3 祝福 学案第3页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解析:应联系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去理解。这里用反语,表达强烈的愤怒之情。

  答案:C

10.画线句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过渡句的认识。

  答案:A

11.选出对第二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解析:认识封建思想对善良的人们思想上的毒害。

  答案:B

12.对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冬天肃杀的景象,使读者对祥林嫂的惨死更加同情。

B.烘托"我"强烈的压抑和悲愤之情。

C.表现社会的黑暗,世道的炎凉。

D.预示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解析:首先准确把握"我"这一形象,作者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案:B

综合拓展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祝福》也有两个故事:"我"回故乡,"我"讲述的"他人"--祥林嫂的故事。如果说《故乡》里闰土的故事不具备独立的意义,"他人的故事"包容在"我的故事"之中。《祝福》里面的祥林嫂的故事却相对独立,构成了小说结构中重要的一极。

因此,我们先从"祥林嫂的故事"说起。一位外国研究者曾经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探讨《祝福》,认为"祥林嫂的故事"的文章结构是"她的死(主语)乃由......造成",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的文本",也就是说隐在的不参与故事的旁观叙述者"我"仅仅提供了许多部分真实的谓语--例如,"造成"祥林嫂的死的原因(事件)有:她的贫穷;两次结婚;儿子的死;对地狱的恐惧;在捐门槛后,仍然禁止参加祭祀;精神的最后崩溃;被解雇,成为乞丐等等。但这些"部分真实谓语"的总和绝不等于"完全的、真正的谓语"。真正的凶手就隐藏在这些部分真实谓语的总和的背后,要读者自己进一步去追寻,这表明,"祥林嫂的故事"是向读者的解释开放的文本。这样一来,对"祥林嫂的故事"背后的意义,出现种种不同性,而且这些不同的解释(或解释的重点)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过去有不少分析文章与教学参考材料,常常引用毛泽东关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的论断,来说明祥林嫂的悲剧,这确实可以部分地阐明"原因","族权、神权、夫权"在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作用本是十分明显的,但过分强调"政权"的作用,特别是鲁四老爷作为"杀死"祥林嫂的主要元凶,则让人感到多少有些从理论原则出发,而脱离了"本文"的描写实际。近来有的研究者注意到鲁迅《祝福》《明天》《风波》及其他小说所提供(创造)的"鲁镇"世界,认为"鲁迅有意以鲁镇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