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指导学案(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学案(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人教版)第3页

 ①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1985;政治:1988);

1991"八一九"事件;

1991底成立"独联体"

②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

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2 、"冷战"结束后出现新的局面:一超多强

   一超: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欧洲--欧盟成立(1993),欧元启动(1999),决定建立快速反应部队;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有军事实力,经济好转;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学法指导:

1、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

2、本单元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是社会现象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