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第2页

答:(1)同:①指导思想: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③结果:改革过程脱离了实际,成效不明显最以失败告终。

(2)异:①内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③失败原因:前两者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后者虽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苏联改革的启示:

(1)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2)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社会主义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实践

【知识体系构建】

【预习检测】

1.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3."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在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之际,当代学者李慎明在《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中指出:苏联领导人自己从"否定党的领袖"到"否定党的历史、苏联的历史"开始,最终亡党亡国。最早迈出这一步的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

  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

  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 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

5.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