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第3页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时尚"吗?

  生答:时尚。(不时尚)

  师:为什么你们觉得老师时尚?(为什么你们觉得老师不时尚?具体体现在哪?

  生答:······

  大家的回答都言之有理。因此,我们发现:每个人对时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不仅如此,而且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时尚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来感受一下中国近代人们是怎样演绎"时尚"的,透过近代人们对时尚的演绎,去发现社会之变。

新课讲授

  PPT出示照片:前清·少年时的孙中山和他的兄弟们

 

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服饰、发型。

生答:长袍马褂、留长辫子······

师:这是前清时期,男子的普遍装束。当然,孙中山也不例外。长长的辫子在清朝虽然风尚一时,代表着汉族对于满足的诚服。但是随着近代西方文明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这条辫子已然没有过去的那种优越地位了。

PPT出示孙中山留学回来的照片,并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师生探究得出: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后,孙中山服饰、发型发生了变化。男子着西装、剪辫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风尚,而这种风尚也体现了近代社会工业化的需求;西服和长袍马褂相比,穿着便捷且有利于工业化生产。所以,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竞尚洋服。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此外,清朝男子留发续辫是汉人诚服于满人统治的象征,所以剪辫也就具有政治意义--意味着和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决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通令》,一时间,剪辫成为了当时男子的社会潮流,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辛亥革命是使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次重要革命,除了发型,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男子还有哪些变化?

  PPT出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穿中山装的照片

  

  师生探究得出: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师问:除此之外,中山装还有什么政治含义呢?

  生答: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过渡:男子的服饰、发型在近代发生了变化,那么女子服饰、发型有什么变化呢?

  PPT出示 "法国人镜头下的清末美女"

  

  

  师问: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图片中妇女的服饰、发型及仪态?

  生答:宽袍大袖的衣服、长发盘起、小脚。

  到了民国时期,女子的装束又会有哪些变化呢?

  生答:卷发、旗袍或者短裙、高跟鞋、不再缠足。

  师问:为什么女子装束会如此不同呢?

  生答:妇女思想的解放;开始接受了西方文明;受当时社会上变革之风的影响等。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正确。近代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新旧思想斗争的过程中,一些像林徽因这样的知识女性和像阮玲玉这样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在服饰选择上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以康梁为首的维新人士发起的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妇女思想解放,思想的解放也带来了她们足部的解放,从而为女子走出闺阁,参与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

  

  师总结过渡:近代中国新旧制度更替、新旧经济并存、新旧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就是此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保留了民族特色。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也不能全盘西化。

  民间服饰的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造成了巨大冲击。清政府对传统军服也进行了改革。从过去"明等级,别尊卑"功能的官服到"便于穿着和出行"的西式军服。(通过PPT演示,师生探究得出)

  师问:近代人们在文化生活方面有哪些变化呢?

  PPT出示近代人们看报的照片:

  

生答:读书、看报······

师问:大家说的很对。(课前让学生预习)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在中国近代,新闻报刊业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

  生答:

  第1阶段:出现--1815年,英国人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中国出现了近代报刊。

  第2阶段: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之后,中国出现了各类报刊。《申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

  第3阶段:发展--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第4阶段:普及--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师过渡:除了读书看报,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生答: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另外还有两个时间在近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913和1931,那么这两个时间在电影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呢?

  生答: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它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恶。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揭露了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师问:报刊和电影作为一种传媒方式,它们的发展对中国近代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答: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师过渡: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那么在中国近代新旧制度交替、新旧经济并行和新旧思想斗争中,中国传统的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PPT出示照片:这是一张清末中外官员见面握手致意的照片,可是,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乾隆时期,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访华时因为什么问题和当时的中国政府发生了冲突?

  生答:见面礼。

  师问:中国古代传统的见面礼是什么?

  生答:跪拜、作揖。

  师问:握手和跪拜、作揖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答:体现出平等、自由精神。

  除了日常礼仪,人一生还有一些必须要经历的重要礼仪,比如婚、丧、嫁、娶。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婚嫁方面有哪些变化?让我们通过蔡元培的三次婚礼一起分析一下。

  PPT出示蔡元培不同时期的三次婚姻。

  教师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此时,婚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除了婚姻的变化,那么丧葬礼仪又有哪些变化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57页小字部分最后一段话。师问:李叔同为其母办的丧礼和中国古代传统的丧礼有什么不同?

  生答:打破了传统,西方的文明、简洁、卫生的葬礼。

  师过渡、引导:中国人视死如生,一直以来都有厚葬的习惯。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为什么李叔同能为其母举办如此简约、"独特"的婚礼呢?李叔同是何许人也?

  师对李叔同进行简单介绍。

  师生探究得出:所以,葬礼的变化相对来说比较迟缓。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发现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变革之风,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探究,探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探究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政府的改革、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师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和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主普遍的生存状态。

  师过渡: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社会思想、经济的变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个微视频《变》。

  请同学们做个小小预言家:立足今天,展望明天。(PPT出示要求:分服装、发型、媒体、礼仪4个小组。1、以小组为单位;2、合理分工,确定中心发言人和记录员。3、讨论时间5分钟。)

讨论后各组推选一名核心发言人,给同学们分享各组的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课堂小结:("影响"部分设计了一个问号,让学生探究。)

  教师在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刚才的讨论,请一位同学分析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

  作业布置:口述史体验

  请同学们采访自己亲属中的长者,请他们回忆并口述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衣、食、住、行等。)

  要求:认真记录整理文字资料,并保存录音资料。

  下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