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