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5.2《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江苏学案(苏教版必修3)
生物:5.2《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江苏学案(苏教版必修3)第2页

环境生物效应: 

  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中生代恐龙的突然灭绝,就是当时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效应。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切断了鱼、虾、蟹的回游途径,使这些水生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改变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致使鱼类受害,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森林的砍伐,一方面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的肥力,产生干旱、风沙等灾害使农业减产;另一方面使鸟类的栖息场所缩减,鸟类减少,虫害增多。致畸、致癌物质的污染引起畸形者和癌症患者增多。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环境生物效应的例证。

  生物效应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分为急性的环境生物效应和慢性的环境生物效应。前者如某种细菌传播引起疾病的流行。后者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和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都是经过几十年才出现的。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高度重视对这种效应的机理及其反应过程的研究,如进行各种污染物的毒性、毒理、吸收、分布和积累的研究;各种污染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的研究;生物解毒酶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各种污染物的解毒作用的研究等。   生物富集又叫生物浓缩。散布在自然环境中的难以分解的物质,进入生物体,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累积、浓缩的现象。20世纪初起到60年代,电力、化学、石油和汽车、船舶、飞机制造等工业大大发展,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如塑料、化纤、化肥、农药、洗涤剂等。这些工业排放物和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许多是有毒的。它们通过水系、空气、土壤等各条途径污染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虽然环境中所含的污染物大多数是微量的,常以百万分之几,甚至十亿分之几来计算,不易测出,但是生物体有很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这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能成千上万倍地浓缩,人们长期摄食被有毒物质污染的水、鱼类、农作物以及其他动、植物,会引起中毒,造成各种慢性疾病。这种疾病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症状,往往被人们忽视,但这种潜在的危害更威胁人类的生命。

  在所有进入生物地球化学物质的循环中,DDT的散布范围最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大量施用它防治害虫,在人奶里都检查出DDT含量,甚至在遥远的南极,动物体内也有发现,这说明DDT已进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留的农药,脂溶性很强,而水溶性很小。一旦进入机体,只有极少量能缓慢地分解,其余都在脂肪组织中积存和浓缩。DDT污染环境后可通过食物链从上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个营养级,浓度不断增加,以至含量可增到中毒水平。据统计,如果散在大气里DDT的浓度是0.000003ppm,降落海水后被浮游生物吞食,它们体内富集的浓度增到 0.04 ppm,是大气浓度的1.3万倍。当小鱼吞食浮游生物后,在鱼体里的浓度增到0.5ppm,是大气的17万倍。大鱼吃小鱼又增到2.0ppm,是大气67万倍。水鸟食大鱼,浓缩到25ppm,是大气830万倍。最后到达人体浓度可高到1000万倍(下图)。

  

  

  

  

  

  

  

  

  汞也是有毒物质。含汞工业废水进入河流,被硅藻等浮游植物吸收,随食物链、生物富集到鱼体,浓度提高1万~10万倍。同时在逐级迁移浓缩过程中,无机汞转变成毒性更强的有机汞。著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日本水俣病,就是汞中毒引起的。镉、砷、有机氯农药等物质,都能通过生物富集,危害人类(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