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 很肤浅 农业革命以后 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注】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