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第2专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第2专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 教案第2页

 (1)(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3、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 "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4、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脸谱,复制的恺撒等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7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着意想要展示的。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5、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