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25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25第2页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老师三角尺上的1厘米和你学生尺上的1厘米哪个长?

2、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估计后学生交流。

  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学生动手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有投影的班级可以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先用眼睛估测后再测量进行验证。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