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二单元 唐宋诗(课本同步)(必修3)
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二单元 唐宋诗(课本同步)(必修3)第4页

  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长江大河,千汇万状,不难能一言以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合乐的。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俏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处理。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辞,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诗人的诗篇流传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随风飘散,我们只能在这首诗中拟想仿佛其一二了。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真是把这首诗当小说来读了,未免过于极端。

《李商隐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