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 四下第三单元4乘法分配律
人教版(新) 四下第三单元4乘法分配律第4页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二度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小结与反思:   1.贴近生活、引导发现。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2.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的形成,学生们充分经历了感知建模、体验规律、验证模型、应用规律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3.促进个性化的学习。

  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 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因此,我没有按统一的要求去指挥学生,而是以一个比较广阔的问题空间为背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本节课,我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营造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乘法分配律实现数学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