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诗文阅读-古文阅读
2010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诗文阅读-古文阅读第5页

  项上句是夸耀隋朝的强盛的,不是"佞于隋";下句是裴矩面谏唐太宗之前的一句过渡性的话语,起"且让一步"的作用,也不表明他"忠于唐"的言行。B项上句虽然出自隋炀帝之口,但却是表明裴矩善于迎合炀帝意旨的特点的,完全符合"佞于隋"的要求;下句是裴矩面谏唐太宗时说话的核心内容,是他"忠于唐"的实际表现。C项上句是说裴矩明哲保身,全身远祸,尽量讨好别人而避兔树敌,谈不上是"佞于隋";下句虽然出自唐太宗之口,但典型地表现裴矩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谀逢迎之人,符合题干要求。D项上句极为明确地描写了裴矩"佞于隋"的特点,而且从字面上就将这一点表述得十分直接明白;下句是唐太宗根据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而推论开来阐明普遍道理的,同"忠于唐"挂不上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唐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解说:此题答案是C。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将材料内容分为四个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C项分号之后的内容没有错误,问题出在分号之前。原文是说,希望炀帝早回京城,如果远在江都处理此事,一定会失去良机;而选项则说"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显然不对。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说:此题答案是B。是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这一考点是《考试说明》中多年延续下来的重要内容,由于阅读材料的限制,常常很难对此设题。1992年全国高考题曾经涉及。当年节选了《晋书.陈寿传》为阅读材料,文末"或云......"一段材料是作者对陈寿的评述。据此设计了"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这样一道题,考查了对作者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