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5页

 令人难忘

课后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我先放了一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盛况的录像。边放录像边讲解。我的导语还没结束,一只小手就高高地举起来。说:"老师我有问题。"还没读课文就有问题?"说吧,什么问题?我不解地问。"他们多浪费水呀!你不是讲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多了,要我们节约用水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说是让我始料不及的。怎样处理这个"偶发事件"呢?这个孩子既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进行思考的。他是从录像画面上看到泼水进入高潮时,人们互相追逐泼水,满瓢、满盆、满桶的水,在追逐中泼向对方。从节约用水的角度来思考的。如果我泛泛地回答"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展开。搞不好还会把傣族人民欢庆的场面和浪费水资源联系起来,那样一定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稍做停顿,我马上说:"你很会思考!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也有同感。但是我读懂课文后,就明白了,他们泼出的水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有别的内涵。你想知道吗?"这位同学说:"想。"从其它同学的眼光看出,他们也很想搞懂这个问题。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教学环节又步入正轨,学们生再精读课文后,随着我预设教学问题的解决,再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终于弄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这不是普通的水,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

下课了,同学们还回味着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同庆祝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对"泼水"无"浪费水之嫌"这个问题不再持怀疑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