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13.1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学案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13.1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学案第2页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与施力物体接触,使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且阻碍其恢复原状的物体。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②发生形变。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取决于是否存在形变。有些物体形变明显,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很容易判断出是否有弹力;有些接触物体间形变不明显,判断有无弹力可用假设法。即假设把相接触的某个物体撤去,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有无改变:若无改变,则无弹力作用;若发生改变,则有弹力存在。

3.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4.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地说:

①绳子拉力(绳子对所拉物体的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④"支持面"就是两物的接触面。深入考察一般物体的接触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A.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与平面垂直;

B.点与平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

C.点与曲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过点的切面;

D.曲面与曲面接触:弹力通过接触点垂直于公切面(相当于点与点接触)。

5.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①弹力具有被动适应性。当物体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形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