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教案2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教案2第3页

10分钟   三、解调整之果

  展示问题情境: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但是在1973年后经济出现"滞涨"现象。

  展示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课前提问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有哪些?提问人数15。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为什么在1973年后出现"滞胀"?提问人数 12。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第1题根据教材,分析上述调整措施的积极作用来回答,第2题根据教材,分析国有化、财政调节和福利国家的作用和调整的实质来回答。

  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国有化兴办了大量的基础工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指导性经济计划的制定,避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有序运行。

  财政政策调节,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福利国家的建立,改善了民生,缓和了矛盾,扩大了消费。

  股票分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大量吸收资金。

  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新中间阶层的发展。

  出现"滞胀":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财政政策调节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并不断增长。

  福利过多加重了财政赤字,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明白调整的实质和调整的艰巨性。 5分钟 四、悟调整之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言和讨论,最后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调整也是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 5分钟 小结: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后教师指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出现实质上是分配的社会化,"人民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经营者革命"是管理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