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课本同步)(必修4)
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中外戏剧(课本同步)(必修4)第2页

  2.注意剧作的结构。"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窦娥被父亲抵给蔡婆做童养媳。到了第一折开场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期间,窦娥的命运又发生重大变故──丈夫早逝。不过,这一情节并未在剧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剧中人物蔡婆之口让读者知晓的。这样,剧作既获得了故事发展的必要背景:窦娥寡居,蔡婆家中没有男人支撑门户,又避免了情节枝蔓、拖沓。第一折中,赛卢医和蔡婆的出场,一下子就使剧情紧张起来,并引出张驴儿父子出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张驴儿和窦娥之间产生,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这样,作者只用了三折加上一个楔子的容量,就把剧情推向高潮,并让读者看到窦娥身世之苦、性格之美、反抗精神之强烈,看到恶棍流氓及昏聩官僚之可恨、官府之黑暗,足见结构之紧凑、巧妙。

  3.欣赏人物的语言。剧中窦娥的唱词是通俗、泼辣,符合她市民女子的身份,表现出她直爽、有主见、口齿伶俐的特征。这一特征是贯穿始终的,我们从她讽劝蔡婆不要随便答应亲事、和张驴儿针锋相对以及在公堂上的申辩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因此,第三折里她指骂天地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不突兀,是人物在特定情境里的应有表现。

  4.欣赏人物形象。领会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有的精神魅力,即她的"争到头,竞到底"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雷雨》

  1.注意剧作的结构。周朴园年轻时和侍女侍萍曾相恋、同居过,并生有两个儿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情节,没有了它,后来周、鲁两家的人伦悲剧就无从发生了。作者将这个情节处理成"潜在情节",由周朴园和鲁侍萍在三十多年后重逢相认时把它揭示出来。这种结构安排,使《雷雨》全剧(除去"序幕"和"尾声"外)的现实剧情在一天时间内发生、发展、结束成为可能。

  2.认识课文节选的部分在全剧中的地位。课文是从第二幕里节选出来的,放在全剧里看,它只是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不过,从这一部分里,读者得以获知周、鲁两家存在的特殊关系以及有关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情节即决定了剧情的悲剧走向。同时,周、鲁相认的情节也是对周朴园、鲁侍萍二人的一次很好的"画像":周朴园的虚伪、自私,鲁侍萍的坚强、克制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3.体会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揣摩人物语言中蕴涵着的潜台词。话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阅读时如果一直平平地看下去,不去细细领会对话中的"机锋",就很难体会到话剧的魅力所在。比如,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让周朴园觉得很熟悉,一瞬间勾起了他的记忆,于是他脱口而出:"......你──你贵姓?"突然问一个身份地位悬殊的老妇人姓什么,是有些唐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