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第3页

  五、咀嚼体味语言。诗歌是用准确、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借助想像和联想,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鉴赏语言技巧,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留心比喻、借代、反衬、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2003年高考题对"咽"、"冷"这两个诗眼的赏析,考生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即可:一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二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炼字"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创造的意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三个方面。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参考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其实,这两个字的用法,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例子。课文《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是我们可能忽略了教材而已。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我们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有好多考生总是说"老师,你讲的这些,我都考虑到了的,可就是写下来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语言表达不过关,导致失分,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虽有"程式化"、"套路化"之嫌,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在行文中要注意表述的严密性,前后照应,不顾此失彼;条理清晰,"有问必答",踩得分点,并做到自圆其说。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写了哪些景(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等方面回答,大凡结合原诗句分析的,一定要复述(不同于翻译,不需字字落实,只要说出大意)相关语句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2003、2004高考古诗鉴赏题都是借助前人的评论来考查考生的,在一定的圈子中给考生发挥的余地。2006年江苏古诗鉴赏题已经改换文本,考查的是元人的诗歌,理解思想感情、鉴赏关键词和表现手法还有一道开放性的理解题,给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榴花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①诗歌是怎样表现石榴花的美丽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②前人评论此诗说:"可怜"一词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秋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诗中"愁"的内涵是什么,试作说明。(2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