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页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探究重难知识]

  

  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材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摘编自《全球通史》

  [问题] 导致上述材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信息获取] 材料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史论形成] 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特点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从积极作用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从消极作用看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