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上部编版《第16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案免费下载
语文九上部编版《第16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案免费下载第2页

  2.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的农村,他曾回忆道,生活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饭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1997年,他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草房子》。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雍(yōng) 觅(mì) 嬉(xī) 撩(liáo) 吠(fèi)

  驱(qū) 怯(qiè) 掺(chān) 硕(shuò) 劣(liè)

  撅(juē) 窜(cuàn) 戳(chuō) 抠(kōu)

  (2)重点词语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肥硕:(肢体)大而肥胖。

  撅断:折断。

  疲软:疲乏无力。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之,代词,它。理,理睬。

  歇斯底里: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孤独之旅",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文题不仅形象地表明了小说的主题,而且文学意味浓郁。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杜小康随父放鸭的原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19段):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通过鸭们的表现来映衬人物的心理活动--好奇、孤寂、恐惧。

  第三部分(第20~27段):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滩"安家落户",正式开始放鸭生活。

  第四部分(第28~52段):写杜小康在芦荡上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等到鸭子下蛋,他自己也"长大成人"了。

  二、深层领悟

  1.本文以较大篇幅描写鸭群,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对鸭群的描写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本文叙述的暗线,推动情节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