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18练系列学案之二
2010年高考作文18练系列学案之二第4页

  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简评】这篇文章描绘了一片亚热带原始森林的壮观景象,借以赞颂充满活力的"野性之美"。这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构思模式。作者善于观察,精于体味,他从这片森林之中提炼出蓬勃坚韧的"野性"主题,可谓感受深刻,慧眼独具。本文写景很有特点,作者把景和情融为一体,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写景物,给森林带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形象地表现了"野性"的活力。写景采用多种手法,比如这几句:"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连串的比喻、夸张,绘形摹色,真是形神兼备。

  第5练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案

  [训练目的]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复习指导]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之(4)"有创新"要求"构思新巧"。构思时即应当考虑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了解叙述的角度,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审慎、含蓄,让人回味不尽。《边城(节选)》则得益于作者开阔的视界。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

  写作时要注意前后人称的一致和视角的转换,以免造成叙述角度的混乱,影响表达效果。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典题探究](2008•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