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第3页

【新课讲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学生阅读教材P94第一段、第二段并结合导言所述史实,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1.背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实物分配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教师就目的和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目的最重要的是战胜敌人,列宁因此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其主要途径就是集中,因此在后面农业和工业中,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行政、军事手段就是主要的途径了。在内容上,余粮收集制之所以能实行是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采取的《土地法令》是分不开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对于俄国的农民来说,是前所未有过的,当然对新生政权存有好感。

教师结合教材所提供材料具体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