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 必修1 第1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说课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 必修1 第1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说课教案第2页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概念的引入 提供材料,请同学找出其中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提问: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引出物质的量浓度。 阅读材料,发现:共同点:总是离不开一定量的溶液及其中含有的溶质的量;不同点:用不同的单位表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二)概念的形成 1.提问: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物质的量的关系比质量关系哪个更简单?学生回答后进行点拨:物质的量关系不只在数值上简单,还更贴近反应的本质,因为物质之间是以微粒个数比来参加反应的。 思考,得出答案:物质的量关系比质量关系在数值上简单。 通过设立问题台阶,质疑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回忆:初中课本P143配制100g5%NaCl溶液,为什么不是称95g的水而是量95mL的水? 结合生活常识得出:对液体量体积比称质量方便得多。

3.设疑:是否可建立一个把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联系起来的新的物理量?4.请学生参照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一种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数学表达式并指出其单位。5.教师补充说明,这种表示方法就是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数学表达式:cB = nB / V单位:mol/L或mol/m3

(三)概念的理解 1.三者的简单换算:已知其中两个量,设计不同练习:①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②求溶液的体积;③求溶质的物质的量。 学生进行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中三者的简单换算。 训练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并为下一课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打下基础。

2.准确认识概念:提问:把1molNaCl溶于1L的水中是否就得到1mol/L的NaCl溶液? 共同探讨,指出1L的水是溶剂的体积而不是溶液的体积。 训练学生如何快速地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使概念的认识更加准确。

3.溶液体积的分析:由溶质的质量分数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让学生思考:溶液体积也是否如此?设计学生实验1。 回答出不同结果。自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