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第2页

  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

  (3)文化体制特征。姜长斌认为,"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4)对外关系特征。从新经济政策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点对抗。

  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贡献(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 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 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在经济方面,它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

  (2)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

  (3)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

  (4)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

  (5)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

  影响

  由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的特殊地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人民民主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沿用了斯大林的理论和模式。当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革命向和平与发展逐渐过渡时,斯大林模式与生俱来的弊端便日趋显现出来。斯大林模式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是非得失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兴起的深沉原因。

  (1)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其工业产值及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使作为落后农业国的俄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次,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型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当时领先于国际水平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等等,使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

  (3)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4)实行了一些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1991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