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第4专题 赤壁赋2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第4专题 赤壁赋2 教案第2页

      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于悲风 "的悲哀。

     师: 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问题四: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明确: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明确: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明确:"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