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太平天国运动(岳麓版(08版))
必修1:太平天国运动(岳麓版(08版))第2页

  三、线索勾勒

  1,历史背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肩负着双重任务)----------失败及启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需要继续探索、奋斗。

  2,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重点、难点阐释

  1,《天朝田亩制度》产生的根源及评价

  根源: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政府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第二,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代李自成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然经济。

评价三要素:1),革命性;2),空想性,3),落后性;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产生的背景不同。分别在太平天国盛衰两个不同时期,②,经济主张不同。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但这是一种社会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③,群众基础不同,前者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④,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施。⑤,反映的时代特点不同。前者标志着中国农民起义达到最高峰,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联系:①后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制度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②二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相互矛盾的。

五、重难诠释

1.关于拜上帝教

①从拜上帝教理论的形成来看,农民平均主义和平等思想是其来源之一,因此这一宗教理论必然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从拜上帝教的主张来看,明确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阎罗妖",号召群众共击之,符合农民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求得平等自由的愿望,因此这一理论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从农民阶级的思想认识水平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宗教的形式更易于被农民所接受。

②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武器。在起义的酝酿时期,它起到号召、发动并组织群众的作用。洪秀全创立该教后,积极从事宗教理论建设,将农民千百年来要求平等平均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就是拜上帝教广泛传播的结果。在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中,拜上帝教是领导集团精诚团结、太平天国将士英勇作战的思想动力。太平天国前期由南向北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在军事上达到全盛,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拜上帝教宗教理论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宗教不可能把苦难深重的人民引向光明与幸福。

2.太平天国对清朝统治的冲击:太平天国这场大规模的反清起事虽然失败,却严重地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太平天国所宣扬的民族革命精神,大大鼓励了下层民众的斗志,从此在各地出现更多反清秘密组织加速了清朝的覆亡。另一方面,清朝能够镇压太平天国起事,主要是依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的力量,事后他们不得不加以重用,以致汉人势力渐大,原来由满洲统治的中央集权帝国,逐渐出现了地方坐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