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4 记念刘和珍君(2)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4 记念刘和珍君(2) 学案第2页

  1935年8月和12月,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终于出版发行。鲁迅为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来自东北沦陷区的年轻作家的作品亲写序言,高度评价。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鲁迅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葛琴的《总退却》短篇小说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军民在1932年1到3月"淞沪抗战"中的英勇表现,鲁迅也为之作序,盛赞其是"这一时代的产品"。

  鲁迅还领导了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1936年6月1日,鲁迅、冯雪峰等商定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6月15日,《夜莺》第四期刊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发表鲁迅等赞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文章。7月1日,鲁迅发表《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一个总口号,"国防文学"是"随机应变的具体口号"。同日,鲁迅发表《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痛斥托洛茨基派反对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并表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8月15日,鲁迅在《作家》上发表《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作家应在"抗日"的旗帜下联合起来,认为当时左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右翼的"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侧重点不同,可以在"抗日"的旗帜下并存。他主张抗日旗帜下面要保持各自的文学特色和思想意识,不希望一刀切,非此即彼。

  1936年10月1日,距离逝世还有18天,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鲁迅,仍会同21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仁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在民族大义面前,鲁迅毫不犹豫站到了超越派别、团结御侮的高度,这对文化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能够迅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积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鲁迅先生是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将自己的稿酬捐献给"左联"作为最初的活动经费,表现了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B.鲁迅先生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痛斥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