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人教版 必修二 遗传密码的破译 课件(26张)
2014-2015学年人教版 必修二   遗传密码的破译 课件(26张)第5页

研究的背景:

1941年比德尔(G.Beadle)和塔特姆(E.Tatum )的工作则强有力地证明了基因突变引起了酶的改变,而且每一种基因一定控制着一种特定酶的合成,从而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人们逐步地认识到基因和蛋白的关系。 “中心法则”提出后更为明确地指指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总体上来说是从DNA→RNA→蛋白质。那DNA和蛋白质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或者说DNA是如何决定蛋白质?这个有趣而深奥的问题在五十年代末就开始引起了一批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1944年,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发表的《什么是生命》一书中就大胆地预言,染色体是由一些同分异构的单体分子连续所组成。这种连续体的精确性组成了遗传密码。他认为遗传物质是一种信息分子,同分异构单体可能作为一般民用的莫尔斯电码的两个符号:“· ”、“—”,通过排列组合来储存遗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