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

 2、汇报学习情况。

(一)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⑵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再读)

(二)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⑴理解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善哉""峨峨""洋洋""若""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意思。

 ⑶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⑷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景色呢?

 ⑸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怎么赞叹?

 ⑹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⑺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鼓的伯牙,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他们相遇相知的融洽!(指导读出泰山的巍峨挺拔,江河的浩瀚广阔。)

(三)过渡: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此句)

 ⑴理解"念"、"必得之"的意思。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意思。

 ⑶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所念、必得)

 ⑷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身边总是充满了各种赞美之声,周围的人会怎样称赞?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渴望什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

 ⑸感情诵读2-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四)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理解"谓"、"乃"、"复"的意思。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意思。

 ⑶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已因病不幸去世。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次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板书:死,绝弦

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无情的黄土,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些什么呢?(破琴绝弦)

 ⑷他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谊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⑸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