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民版必修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民版必修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作业第2页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游手之人"并非"无业游民",而是工商业者,故D项错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弃农经商的人数增加;"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骤减,因此材料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业衰退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故A、C两项不正确。

6.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的这种做法(  )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在发财致富后,将大量财富投入购置田产、修建祠堂等非生产领域,工商业无法扩大生产,只能起到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建祠、修家谱是维护宗法制度的体现,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这种做法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农村的佃农由百年前的柔顺到明末的骄惰,反映了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这种松弛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直接表现为明朝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政府的重农政策没有必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雇工有更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C项错误。题干现象反映了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要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飞钱")形式的纸币,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批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和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管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